三大硬伤让神童与精英无缘

分享您的育儿经验,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或者记录您在北美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回复
凤凰小张
帖子:206
注册时间:2011-11-24 1:58
三大硬伤让神童与精英无缘

帖子 凤凰小张 » 2013-08-12 1:17

[转载]

神童,这个二十几年前让无数中国人开始羡慕的称谓,近些年,随着科大少年班神童成年后的暗淡人生而渐渐让很多人对它失去了热情,甚至,还引起了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质疑与抵制。但是今天看到的一则消息,让我很是愕然,看来这神童梦不但没有消失,造神者还有扩大之势,竟然用种子计划来批量培养神童,最小的孩子竟然还不到1岁。



报道称:有一位叫攸武的家长,因为培养出了神童儿子而名声鹊起。据这位父亲称:儿子10岁学完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考古学、细菌学、天文学、人类文明史、高能物理学、生物进化论、古文字学等学科;12岁学完高中物理、化学基础课程,13岁学完了大学有机化学、大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学,现在学习量子物理学;能说一口流利的美国口语,10岁开始自学法语与日语;精通乐理,通晓世界钢琴名曲,10岁前已创作几十首钢琴曲……,2008年考入广州大学物理系。



看造神者的造神宣言,称: 第一年由生物学课程入手,每个周末给孩子“一对一”上一次课;第二年开始上物理与化学课,换物理系或化学系在校大学生做家教;第三年开始上高等数学。以后将陆续开其它课程。他宣称,七岁以下的孩子是严格按种子计划的周密计划训练的;八岁至十岁孩子只接受理科训练(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十一岁至十三岁孩子只接受部分理科的压缩训练(生物、化学、物理)。“十岁孩子综合智力超越大学生”,“在三十年内其中一个孩子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细看这所谓的宣言,不难发现其中违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硬伤。这些硬伤,别说难得诺贝尔奖,甚至在孩子成年后都难以成为一般的社会精英。



第一,一切皆计划,并且是统一的计划。孩子的兴趣发掘在哪里?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哪里?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单单喜欢都不够,应该到了热爱甚至痴迷的程度。可是我们看不到这个计划对于兴趣的培养在哪里。



第二,所有的计划都是智力的培养。即便你想拿的是诺贝尔的科学奖,也一定离不开人文的东西。从恢复高考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数理化成绩一直令世界惊叹,但是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我们清华北大培养出来大量的优秀数理人才成了美国的高级技术打工者。中国人拿不到大奖不是因为智力开发得不够,恰恰是因为智力开发的太多,甚至拔苗助长,所以最后这些神童非但没有成才,反倒个个成了受伤的仲永。



第三,超强的功利性。因为功利,所以只做与目标有关的事情,其他儿童成长所必需的东西都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孩子的安排来讲,你单说哪一项其实都是有道理的。但是,综合到一起,就要考虑时间的分配问题。对这些低龄的孩子进行如此多的课程训练,势必占用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时间,尤其是孩子身体机能的发育、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阅读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等。暂时地看,孩子比同龄人在理科知识方面快了很多,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神童未必优秀于同龄的孩子,甚至要比同龄的孩子差很多。而恰恰是这一点,成为神童长大以后通向精英之路的最大障碍。甚至有些孩子不但成不了精英,连普通人都做的辛苦,最后抑郁一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幸福。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说北美的精英教育。北美尤其是美国绝对是致力于培养精英,并且也奉行精英治国的战略。但是,看看美国的学校,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中,看重的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兴趣的建立,以及最重要的公民意识的建立。



在北美的孩子,不管你将来想成为总统还是搬运工,不管你今天的成绩比别人好多少,你都要知道,你需要自己穿衣吃饭,这是你作为一个人的根本,奥巴马要自己买汉堡、奥巴马夫人要自己送孩子上学,这不是作秀,这是因为从小他们就是这样被教育,过去几十年的生活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同时,孩子们知道,人是在一个集体中生活,在这个集体中,你就要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分享、关爱他人,你都要遵守公平的原则,要让自己值得信任,最终要用行为回报你所在的集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做人的基石,加之对孩子们观察自然、探索世界兴趣的培养,才使得一个孩子即使是智力超群,也从金字塔的底座开始往上爬,而不是成人先把他举到塔尖上。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稳稳当当地往上爬,爬不上去就原地或躺或坐,也不影响看风景的心情;而被送上塔尖的人,自己也知道下来了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还哪里有心情坐在塔座上看风景?其实那些科大少年班的孩子,现在想想,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状态原来就该是那个样子,这绝不是偶然或者怀才不遇,之所以他们看似那么悲惨,是因为他们或者是周围的人给他们设定了太高的目标,而他们自身又缺少作为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最后,无法承受从塔尖到塔座上的落差,悲剧的根源仅仅在于此。



其实,今天的很多家长对于神童都已经变得比较客观和冷静了,但是,对于早教,对于高考,能同样冷静的家长有多少呢?很多家长不追求神童,但是对童年期的优秀却趋之若鹜,因此也难做到把成绩和生存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于低龄的孩子,为了太多成绩上的暂时领先放弃了很多潜力的培养。最后的结果,都不用等到成年,到了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两个分化期,很多原来“优秀”的孩子就被甩到后面去了。这样看,低龄孩子的好成绩价值有多大呢?就算是高考状元,走上社会以后真正成为精英的有多少呢?



最后再把那位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送给大家吧:某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东西就是这些。”

——转自少儿英语资深专家,畅销书《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作者安妮鲜花博客

回复